“上前來”

-

English

人都在尋求一種成就感,也就是一種滿足的感覺。這種滿足感來自,對於我們存在意義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知覺;人在地上的存在和生活是為著一個目標的。有些時候,當我們獨處或感到無聊時,也許會想,難道我們已經失去了對自身存在或生命目標的知覺?突然之間,我們覺得孤獨,無精打采,毫無目的,我們也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,或要怎麼做去改變。即使我們被工作,學習,日常瑣事佔據,整個人卻無法完全投入其中。這些日子以來,隨著新冠病毒的大流行,我們有很多這樣的經歷。我們不能把內裡對存在意義的知覺當作理所當然,或認為它可有可無;它對於我們的為人生活,特別對於每天的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不能感知到,在每日的行動和經歷中,我們正向著一個有意義的東西活,我們就不可能是滿足的人。如果不能每天找到這種滿足,一定會影響我們的情緒,光景,以及進行每天正常生活的效率。人活在時間裡,但人的被造不是向著物質的;每時每刻,我們都需要這種滿足和存在的知覺。不然,我們的生命將毫無意義;而且,我們將從自身存在的目的上被岔開。但是,我們如何才能獲得這種滿足呢?

彼得後書三章九節說到,“主所應許的,祂並不耽延,像有些人以為祂耽延一樣;其實祂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任何人遭毀壞,乃願人人都趨前悔改。” 彼得使用了這個詞“趨前”,根據希臘文原意,這個詞𝑐ℎ𝑜̄𝑟𝑒𝑜̄也可譯為“上前來”。我們很容易理解我們應該悔改,但是“上前來”悔改是什麼意思?𝑐ℎ𝑜̄𝑟𝑒𝑜̄ 也可以解釋為“有位置,有地方,有空間”。我們看見彼得在這裡指出,我們需要有一個光景或存在的狀態,才能享有“上前來”的特權——也就是我們需要在時間和空間裡,騰出地方來。它不僅僅是在動作上,實行“我們來”或“趨前”,也是在時間和空間裡“趨前”悔改——抓住現在這一刻,不再延遲。今天的召會生活是我們的機會,今天就來抓住時間,趨前悔改。在聖經的其它地方,這個詞也可譯為“接受”(馬太福音 19:11-12; 馬可福音 2:2; 哥林多後書 7:2)。我們需要一個狀態和空間來接受悔改——“在我們的心裡騰出空間來”。我們也許會快速地說,我們已經準備好要接受悔改了;但是,在能夠接受之前,我們應該查驗,自己裡面是否有空間,只有當我們的內心有空間時,才能上前來接受這悔改

如果我們相信並活出主的說話,祂的說活對我們而言,就是特權。我們需要與那話直接接觸,不僅僅是字句,而是生命。每個人都可以讀聖經,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讀經的狀態——深切地知曉我們存在的目的——這種狀態將使我們在生活中,活出並實化“悔改”,或是聖經中的任何其它語彙。想要找到那種存在,擁有和滿足的知覺,我們需要在“趨前”的光景裡來到聖經前。我們也許不知道如何讀希臘文,但這裡有主話語的美——在我們的經歷中,它是真實的。聖經不是一本死知識的書,聖經是一本生命的書。除此之外,沒有任何一本書,像聖經這樣,如此真理性地並精準地解釋了為人生活;而且人需要一個經歷並體驗的過程,才能理解並解釋它。只有在聖經中,我們才能找到那種存在,擁有和滿足的知覺;只有在“趨前”的狀態裡,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實化這種知覺。

今天,主自己藉著祂的話,已經向我們啟示了我們存在的目的。但我們是否正在活出這個目的呢?如果是,活在“上前來”的光景裡,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特權——也就是活在我們被造後本應存在的狀態裡。只有在這種光景裡,我們能說“一日如千年”(彼得後書 3:8)。一天或是一千年的測量,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時間經歷;只有當我們抓住了這存在的知覺,“一日如千年”才能為我們所經歷。我們已經上前來,我們已經騰出空間,我們已經接受救恩。因著我們已經得救,我們能夠在祂的時間和空間的測量裡。我們是有限的存在,但我們向著永遠而活;時間和空間僅僅是我們的憑藉,為著能夠活出我們存在的目的,來在我們的人性中實化神性。人生命中的一刻可以帶來永遠,每一刻都將在永遠的天平上被審判和數算。永遠的生命不僅僅是一個將要到來的東西,而是需要我們今天就“趨前”,“上前來”,“騰出空間”並“接受”這永遠的生命。

(以上是 2/7/2021 聚會筆記的部分翻譯,供華語聖徒享受,內容未經說話人復核。英文原文於 2/22/2021 發佈在 the church in Toledo 網站,請點擊這裡閱讀原文。享受更多中文譯文,請點擊這裡。)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