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門口還是帳棚口?

-

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。那時天正熱,亞伯拉罕坐在帳棚口。(創世記 18:1

那兩個天使傍晚到了所多瑪;羅得正坐在所多瑪城門口,看見他們,就起來迎接,面伏於地下拜。(創世記 19:1

在創世記十四章,亞伯拉罕因著愛弟兄,帶領自己家中生養的三百一十八位壯丁,勝過了四王,救出了被擄的羅得,更是在得勝凱旋的路上,在沙微谷拒絕向世界的王低頭妥協。這是一幅何等榮耀的圖畫!我們也許會想,羅得在經歷了全家從被擄到蒙拯救的全部過程之後,應該會為著自己偏離神的道路,和與亞伯拉罕的分開而悔改。然而,我們並沒有看見聖經這樣的記載。等到聖經再次提到羅得的時候,是在創世記第十九章:羅得已經坐在所多瑪的城門口了!

在神原初的設計中,人是被擺在生命的園子裡,神原是人一切的供應和保護。而“城”,是在人離開神的面,向神獨立的光景中產生的。所以,“城”建立的本質,乃是證明人不需要神。所以,坐在城門口這件事,非同小可。照著古時的規矩,只有城中作長老的,才有坐在城門口的特權(4:2, 箴 31:23)。這說出,羅得在經歷了之前的被擄之後,非但沒有認清世界的罪惡本相,反而在那裡安家,還成了那裡帶頭的。世界的“城”,成了他安身立命的地方。

羅得在“城”裡扎根的結果,怵目驚心。創世記第十九章這樣描述,當在神即將毀滅所多瑪時,因著亞伯拉罕的代求,神差遣兩位天使來帶羅得一家離開。然而所多瑪即將毀滅的消息,卻被羅得的家人當作戲言。天使再三催逼羅得離開,他仍然遲延不走。在往山上逃命的途中,他還談條件,要留在平原上的一座小城。就在所多瑪毀滅之際,羅得的妻子還因為貪戀世界而回頭,成了一根鹽柱。後來羅得的兩個女兒和他亂倫生出了摩押和亞捫人,成了神的子民極大的難處。相信並倚靠世界的羅得,坐在城門口,自以為得著了一切,結果生活混亂,家中沒有次序,不但不懂神的意圖,也不認識神的憐憫,還給神製造許多難題,至終失去了一切。

反觀亞伯拉罕,在創世記第十八章一開頭,耶和華神向亞伯拉罕顯現時,他乃是坐在帳棚口。這和羅得坐在城門口是何等的不同!帳棚是沒有根基的、暫時的居所,是可以隨時拔營起行的。亞伯拉罕一生都過著住帳棚的生活, 這說出,他在世界中只是一個過客。從人的眼光看,帳棚的生活單調、乏味、無趣,這裡沒有建立名聲的途徑,也沒有追求地位的條件。然而,亞伯拉罕的見證是甜美的,是富足的。那些在帳棚裡仰望的日子,是他汲取能力的泉源。這裡有一種奧秘的,不為世人所知的供應,在維持著這樣的生活,讓他可以見證呼召他的神,是天地的主,至高的神,是他的盾牌,是他極大的賞賜,是全足全豐的那一位。

在舊約中,我們看見亞伯拉罕在地上住帳棚的事實,而希伯來書第十一章,揭開了亞伯拉罕在地上住帳棚,作客旅的內在景觀。因著信,神的應許在他裡面成為質實,他的一生在盼望中等候,在信心中死去。住帳棚的生活是一個明證,證明他在等候一個更美、屬天的家鄉,一座有根基的城。如果那個屬天的家鄉對他沒有那麼真實,他怎能不折回地上的家鄉呢?如果他沒有看見那座有根基的城,又怎能不妥協,定居於世界的城呢?因此,他住帳棚的一生,是向世界宣告:世界不是他的家,他在等候那一座有根基的城,就是聖城新耶路撒冷。

曾經,羅得跟著亞伯拉罕一起離開了地上的家鄉,他們本來是一起住帳棚的。可是在途中,羅得選擇了離開。即使經歷了世界的搶奪和奴役,並神多次的拯救,仍然選擇了定居所多瑪,坐在城門口。

今天,我們必須誠實地問自己,什麼是我們相信並倚靠的?什麼是我們真正的供應和保護?什麼是我們的見證?是神,還是世界?是人的城,還是屬天的帳棚?我們今天在哪裡?是在城門口,還是在帳棚口?

(以上文字出自 10/17/2021 聚會後的分享和見證。)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